咨询电话 : 13901091942
微信同号
CONTACTUS

网站动态

Teacher introduces image

少儿声乐培训.儿童学习唱歌.学习与教学原则

少儿声乐培训.儿童学习唱歌.学习与教学原则


少儿声乐培训.儿童学习唱歌.学习与教学原则

 

 

学习唱歌与教学的原则

 

一、中小学唱歌教学的一般原则

 

(一)艺术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艺术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是唱歌教学的方向性原则。

就作品而言,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形式上,而思想性主要表现在内容方面。就教学过程而言,艺术性主要表现在技能、技巧和歌曲的呈现要求方面,而思想性则主要表现在通过教学的过程而渗透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基本原则。艺术性和思想性,我们不能偏废一方。单纯追求某一方面的效果是不会成功的。音乐作品的艺术性是通过它的音乐艺术形象来体现的,而音乐作品又必须包含深刻的思想,才会具有感染力,具有教育意义,才会深入人心,才会形成共鸣,才会产生美感,才会有积极的意义。
贯彻这一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择合适的曲目。没有合适的教学材料,就没有合适的载体,有效地进行唱歌课教学的基本条件就是选材得当。教师在钻研教材和分析作品时,要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对学生音乐才能的培养,也要注重分析歌曲的内容、性质和音乐表现手段,通过不断地感受、理解和有感情的演唱,才会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关的艺术表现要求的教学,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道德感和责任心。

3、在唱歌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审美感情和想象力。所谓审美感情就是把人们生活中的感情与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感情互相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通过对艺术形象和音乐表现手段的理解来逐步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4、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所谓审美即对作品的认识和态度。正确的审美观是在系统的教学中逐渐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正确的审美标准,更好地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作品去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

5、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的审美观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科学性、系统性原则

唱歌教学,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固有的知识体系。歌唱有它科学的发声方法,也有符合科学原理的技能技巧。获取这些方法、技能和技巧,也只有通过正确科学的训练方法方能奏效。学习歌唱,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要掌握演唱技能是非常困难的。许多出色的歌唱家都经历过多年艰苦卓绝的训练,甚至活到老、练到老,对于一般人来说,要想获得良好的歌唱状态,绝非一日之功,它比掌握一两门器乐演奏技术要困难得多,所以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于唱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其教学过程自然重视遵守科学性、系统性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我们应做到如下几点:

1、必须遵照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唱歌教学的要求和进度行事。离开了《音乐课程标准》,我们的教学可能会失去方向性、目标性,就会脱离教学的基本要求。无方向、无目标的教学,也就谈不上科学性、系统性了。

2、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涉及生理学、解剖学、物理声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科学地合理地进行发声训练。

3、在有关概念、定义、知识、原理等的讲解时,除了做到准确无误外,还应搞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照顾到知识的系统性。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发声技巧,所作的比喻、类比必须恰当,要做到科学、严谨。

(三)循序渐进原则

同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一样,唱歌教学亦应当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无论是歌曲难度的把握、作品大小的选择,还是技能技巧的训练,都必须坚持这一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关于歌曲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嗓音条件、歌唱能力,尤其要参照学生的学习进程而定。但现在可供选择的教材很多,编写人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有的教材的编写对一些原则性考虑不够,教材的安排上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的任课老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合理的调整。即使那些较好的教材,其选择的歌曲在时代性,地域性方面也不全然符合当时当地的教学要求,也需要我们的老师做出取舍和补充。

2、在歌唱训练方面,主要表现在训练的要求应逐步提高。首先我们要要求唱准、唱对;其次是要求理解歌曲,做到有感情地歌唱;再次,就应当是咬字吐字的要求;然后,就是音色的训练,克服“直声”、“白声”,最后才是高难度的气息控制训练和共鸣训练。这里只是把歌唱训练的不同层次的要求作了一个大至的排列,对于每一个训练层次也有难易区别和不同的要求,同样需要教师做精心安排、审慎把握。

(四)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对于唱歌教学来说,特别是对于歌唱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的发声方法、技巧、气息的支持和控制,头腔、口腔、胸腔共鸣效果,音色的统一等等歌唱的技能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用启发的方法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

启发式教学应用在唱歌教学中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唱新歌时,可以从介绍作品的有关历史资料、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等入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愿望,然后就有关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充分地把握住歌曲的情感因素和歌唱的技巧运用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上课时应有坚定的信念,积极的态度,真挚的感情。对学生既要严格地要求,又要亲切地关怀。要让学生充分地配合,否则启发式教学是很难达到目的。教师所运用的语言必须生动、简洁、亲切并富有感染力。教学的启发方法也应当灵活多样,才能引起并保持学生的兴趣。

(五)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提出来的。通过对具体音乐现象的认识来概括形成相关的音乐概念或理解有关的音乐原理。直观性原则在唱歌课中的运用应理解为:在让学生认识有关音乐现象,理解有关的音乐概念和原理,应当先通过他们的视觉、听觉,对音乐的感受来实现。直观教学的方法如下:

1、图解或图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一些难以观察到的结构,布局或者那些需要一定想象力才能明白的相互作用或者具有比较复杂的相互关系的概念、知识等,用图示的方法来辅助解释那些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结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就会变得一目了然。

例如声带的构造,如果单凭口授很难让学生明白,如果借助声带构造的有关挂图就很容易讲明白了。

2、实物或模型。

用实物讲授,是最直观的。但实物往往是比较难以得到的,它在科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得较多,如物理、生物、化学等,对于唱歌课而言基本不会用到实物。模型,是比图示更为直观的教具,图示只是平面阐述其结构关系,模型却可以三维立体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说它比图示更直观。

3、比喻或类比。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拿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比喻,来解释课堂上我们要传授的有关道理、关系或过程。例如:所谓类比则是以学生此前已熟悉的与我们所讲授的知识原理相类似的知识,包括其它学科的知识原理来跟我们要讲授的知识、原理进行比较,让学生“温故知新”。这无论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提高学生的效率都是非常有好处的。特别是跨学科的进行类比,更是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更高层更全面地掌握各科知识之间的关系,融会贯通大有帮助。

4、多媒体。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种电教设备的普及特别是电脑的普及,幻灯、投影、电脑动画,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教具。各类丰富多彩的课件,更是为我们的直观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为落实直观性教学原则提供了方便。

贯彻直观性原则应当注意的是:

1、图示、模型要正确,要能反映真实的情况,以免误导学生,反而把问题搞得越复杂,有时还可能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视觉,这是老师备课时应慎重对待,并切实解决的问题。

2、比喻要准确。在选择比喻或类比对象时,首要条件就是被比对象的相似性,如果我们尽选择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来做比喻或类比,只会把学生越搞越糊涂、雾障,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3、选择比喻或类比的对象一定是学生熟悉的,以前已充分认识的,切忌选择那些学生不熟悉的,或者是比学习内容更深奥、更难理解的东西来对比。

4、各种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应有的放矢,切勿用得过多、过溢、过于花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更是要注意,切不可追求行事,牵强符合,本末倒置。

(六)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唱歌教学亦不能例外。所谓理论结合实际,是指所学的理论要用于指导实践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理论的认识也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唱歌教学本来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科目。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实践,而轻视理论的学习,这是我们贯彻这一原则的障碍,同时也体现出我们在唱歌教学中贯彻理论结合实践原则的必要性。落实这一原则,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论学习的兴趣,应体现出理论与实际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能够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去指导学生的歌唱实践,必然会让学生学得颇有收获进而激发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反过来,通过实践印证理论,总结了学习规律,会让学生有成就感。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2、唱歌课的教学在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时,还应照顾到其他音乐理论的应用。唱歌课不是孤立的音乐教学活动,它是音乐课的一个组成部份,唱好歌仅仅只有歌唱的技巧是不够的,他同样需要歌唱者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有扎实的音乐功底,所以唱歌课的教学应当其它音乐课的教学相呼应,相关联,以维护其整体性。

(七)巩固性原则

巩固已学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是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唱歌课更是如此,不是仅凭理解记住就够了,它的很多内容是对人体器官的运动训练,使之训练到位并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不通过反复的训练是不可能做到的。
唱歌课的巩固性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能荒疏。二是对歌唱状态(发声、气息)的稳定,不能懈怠。同样地贯彻巩固性原则也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

1、对于知识的巩固。

(1)理解是巩固记忆的前提。为了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记忆下来,教师应当把每一堂课组织得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真正把学生教懂。

(2)练习是巩固的最重要的手段。讲授和练习法也是为唱歌课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3)经常复习是巩固的保证。学会的新歌或讲授的新知识,应当在以后的课堂中不段地复习和巩固,防止遗忘。要重视每一节课开始时的复习检查环节,教师可通过集体复习或个别检查等形式,巩固前一课所学的歌曲和音乐知识等。在讲授新课时注意联系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

(4)知识的系统化是巩固的最好帮助。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串起来,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法。在完成一个教学周期后都应当归纳总结一下该周期内所教的知识和技能。在每一节课结束前,应对本课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训练进行小结,及时予以巩固。

2、歌唱技能的巩固。

要靠经常不断地进行训练,所谓 “三日不唱口生,三日不摸手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八)因材施教原则

事实上,每个人的音乐天赋是不一样的。加上后天的影响,环境的差异,使学生之间的音乐水平及兴趣差异悬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搞“齐步走,一刀切”。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的情况,安排适合他们接受能力的教学内容。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应当是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是学生可以接受的;二是教学应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机械划一,平均对待也是错误的。

彻因材施教原则,首先要求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声音特点、音乐基础以及兴趣特长等。然后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安排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的内容分配与教学要求。此外,还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普遍教学和重点培养的关系。总之,因材施教原则,是要我们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并能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并通过教育使他们的特长得以彰显,使他们的弱项得以弥补。使他们更容易地成材、更轻松地成材。

二、特殊原则

(一)嗓音保护原则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嗓子都很稚嫩,特别是中学阶段多数学生都处于变声期,嗓音难听,音域变窄,唱歌时爱喊唱,这样容易坏嗓子。所以,珍惜嗓子、保护嗓子是中学唱歌教学过程必须坚持的原则。

保护嗓音,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情况选择音域适合的歌曲,以避免学生不当用嗓或过度用嗓;二是一旦发现学生的嗓子不舒服、有毛病,一定让其休息。所谓的“带病坚持”,“带伤坚持”是万万不可取的。
保护嗓音的意义还在于保护学生唱歌的积极性。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护嗓子,一旦造成损害,虽不是长久的生活上的损害,但对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却可能是长久的损害,这是我们必须引起重视的。

(二)愉悦原则

音乐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食粮,审美愉悦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正是因为音乐具有愉悦性,人们才有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保护学生的良好心境。让学生陶醉于所学的歌曲之中,以愉悦的心情去唱好歌,是唱歌教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

唱歌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一种乐于参与的娱乐活动。如果我们把唱歌课上得大家都没有了一个好心情,唱歌学习似乎就会变成一种“任务”,既然是“任务”,学习起来就存在被动性,就有可能应付,效率自然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让唱歌学习失去其意义,使我们的唱歌教学迷失方向。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唱歌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如果学习有乐,必然会乐于学习。学习有乐,这是唱歌教学的优势所在,这也就是所谓“乐(音乐)即乐(快乐)”的道理。音乐导师有责任让这一优势发扬光大。

(三)参与原则

   参与原则就是要在唱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当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到歌唱的活动中来,从而使他们获得审美体验。

参与性”本身也是唱歌课的特征之一,可以说,没有学生参与就没有唱歌课,我们要做的是怎样提高参与的质量,怎样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因此,贯彻参与性原则,首先是要让学生对唱歌课的内容真正感兴趣。第二,难度要适中,不能太容易,否则学生会觉得缺乏挑战性;但又不能太难,否则学生又没有成就感;三是设置足够的兴奋点,使学生自始自终保持高昂的兴致。

上述教学原则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唱歌教学的方法

 

     视唱教学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演唱实践活动中学习

乐谱是记录音乐的符号,没有乐谱,就无法记录稍纵即逝的音乐,也无法传承音乐文化,更无法进行交流和传播。因此,学生识读乐谱,是掌握音乐学习、传播、传承、交流的工具和手段,是必要的。也正因为如此,《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并提出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识读乐谱”的具体要求。但在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常常看到一部分教师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把视唱教学置于唱歌教学的中心地位。唱歌课一开始就把歌曲当中的节奏,旋律难点片断挑选出来,重点反复练习,这些片段脱离了作品的旋律、情感,既无情感、又无美感,极大的破坏了音乐作品的完整性,艺术性,也伤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味同嚼蜡,哈欠连天。还有一部分教师,懂得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回避直接视唱练习,煞费苦心,拐弯抹角,“枝子花、茉莉花”一大堆,就是不敢让学生唱谱,这种教法又会导致另一个极端:即学生不用费脑筋识读乐谱,玩得很高兴,但几年下来,仍不具备起码的识读乐谱能力。以上两种教法和观念前者要求高,后者要求过低,都不能达到《标准》要求。这就提出了如何在歌唱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度训练学生识读乐谱技能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以生动优美的歌曲为载体,以体验,感知鉴赏、审美音乐为核心;以歌唱为手段,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来进行课堂唱歌教学。只有理念正确,方法得当,才能达到唱歌教学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是用视唱法还是听唱法来学习一首歌曲,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而定。现代音乐教育心理学认为,识谱过程,首先得理解五条线、间、谱号、音的长短、高低,唱名、休止符的意义等等,其次还得在保持音乐速度的同时,神经系统和肌肉高度配合,把这一切音乐符号在一舜间用嗓子唱出来,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合适的,因此,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宜采用听唱教学法。

   随着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的逐步发展,教学方法日益丰富。熟悉、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教学的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唱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我们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