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 13901091942
微信同号
CONTACTUS

网站动态

Teacher introduces image

少儿声乐培训.儿童学习唱歌.基本知识.关于唱歌活动中的心理问题

少儿声乐培训.儿童学习唱歌.基本知识.关于唱歌活动中的心理问题

少儿声乐培训.儿童学习唱歌.基本知识

 

 

关于唱歌活动中的心理问题

 

唱歌活动中的意志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人的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实现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歌唱实践也不例外。歌唱活动是人的音乐艺术实践之一,它是在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作用下进行的。我们的歌唱学习、歌唱表演及歌唱教学和诸多的心理因素发生着联系。我们在歌唱练习中用“打哈欠”的方法寻找腔体打开的状态,这就同感觉有了联系;我们背诵歌词曲谱等,这就同记忆有了联系;我们练习呼吸时将气息保持在腰部,这就同意志有了联系;我们追求良好歌唱状态,并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位置、声音形象进行把握,这就同想象有了联系,等等。歌唱活动中的技能练习、舞台表演和课堂教学同音乐心理中的感知觉、记忆、意志、情感情绪、想象、兴趣、个性等因素密不可分。在我们以往的歌唱学习和教学实践中,人们比较注重歌唱技能技术的训练,而忽视心理因素对歌唱学习的影响、制约及调控作用。因此,要提高歌唱水平和教学能力,除了掌握歌唱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我们广大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还需要懂得与歌唱活动相关的心理知识,掌握这些心理因素的一般规律,以使歌唱学习活动、歌唱教学活动及歌唱表演达到更好的效果。

 

意志对歌唱活动的调控

 

    意志是人活动导向和控制方面的心理品质。它包括意志的坚定性、果断性和自控性等方面。歌唱活动不同于人类的一般活动,它是歌唱者为了获得完美的歌声,塑造声音艺术形象的一种有目的的审美行为。在歌唱学习中,要练就一副好嗓子,需要有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还要克服很多的困难、调整自己的情绪。意志对歌唱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它一方面可以激励活动主体――歌唱者朝着自己预期的目标努力,克服前进路上所遇的困难,另一方面,它还能修正目标,再认方向,制止干扰,摒弃不良习惯。因此,歌唱学习者的活动效能首先取决于他的意志品质,正如中国古谚所道:“有志者,事尽成”。在歌唱活动中,我们要首先注意学生的意志力的培养:

1、要帮助学生确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以此来引导和规范其与歌唱相关的各项活动。

2、要在歌唱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力,不怕吃苦,不怕困难,愈挫愈奋,迎难而上,不断前进。

3、要在歌唱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歌唱的控制能力,使歌唱的各方面达到更好的协调。

4、在临场的演出中,要学会自我控制,增强自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演唱活动中去,以达到最好的艺术表演效果。

    我们的中小学歌唱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一定要掌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智发育特点,并注意和观察他们在歌唱学习、表演和创造方面的意志力的不同表现。儿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龄初期,即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在歌唱练习时能表现出一定的意志力,但他们的注意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小学1-2年级的学生的注意时间只有一刻钟左右。为了使学生们在歌唱活动中自始至终保持学习的兴趣并主动积极地参与歌唱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就要采取一些必要的组织教学的手段,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通过大量的贴近他们生活的活泼有趣的歌唱活动形式来达到对他们注意力的培养和意志力的锻炼。学龄中期,即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歌唱学习方面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学习进步迅猛,意志趋向成熟。但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歌唱学习上又面临新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了羞怯感,有了男女生界限,大多数的男学生正处于嗓音的变声期。因此,在歌唱教学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对这一阶段学生的意志力的锻炼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歌唱、表现歌曲情感,用一些科学的发声方法帮助他们度过变声期的难关,使学生通过自觉的、有目的的意志努力来达到对自己的歌唱情绪和情感的有效调控。学龄晚期,即高中阶段的学生这时已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并能自觉地进行学习,思维方法逐渐科学化。因此在歌唱教学中,尤其是高中音乐特长班的声乐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歌唱的技能技术练习。歌唱发声的技术是音乐中较为抽象和难于把握的技术,没有不懈的追求和顽强的努力,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歌唱状态。良好的歌唱状态“主要是指与歌唱有关的各部分器官的协调性、自然性和灵活性,它可以随我们的意志去调控和指挥。 备注1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第245 因此也可以说,意志力是学好歌唱技能技术的关键所在。

 

唱歌活动中的感知觉

    感知觉是人对事物信息接受和整合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是感性活动,在这一点上和完全的知识学习大不相同。“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的人的感觉教育”,“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逐步加强对音乐要素的敏感,包括可以获得感觉体验的那些条件。

   因此,在不忽视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更应强调良好的歌唱感觉的训练和培养。我们在歌唱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感觉可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内部感觉传递着有关歌唱器官活动和歌唱生理状态的体内信息,这些信息被传递到大脑前回区域经过筛选和调整后,又被变成指挥发声器官各部位运动状态的指令,从而对歌唱的内部状态进行着自动的心理调控,而外部感觉则将歌唱者自己输出的信息反馈回大脑,同时接受教师的指导信息和观众的反应信息,且一并将从体内外获得的各种信息在大脑中进行综合处理,与大脑中的理想声音模式进行对照而产生出新的不同的调节信息,使内外行为达到有机的整合。

    在歌唱活动中的内部感觉有:呼吸感觉、共鸣感觉、吐字咬字感觉、情绪感觉。呼吸感觉在演唱中占主要地位,歌唱的音质、音色、音量、音高、音强与之相关。呼吸的深浅、长短、快慢及其控制状态都直接影响歌唱的艺术表现。共鸣感觉有:胸腔共鸣感觉、喉腔共鸣感觉、口腔共鸣感觉、咽腔共鸣感觉、鼻腔共鸣感觉、头腔共鸣感觉等等。共鸣的感觉能够将歌唱者的整个身心高度调动起来,使歌声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吐字咬字在我们民族歌唱中十分强调,所谓“字正腔圆”正是我们民族民族歌唱的韵味所在。情绪感觉可以把前面多种感觉要素都融进整体的情感体验之中,使歌唱者内心真正处于积极的、愉快的和创造性的状态中,从而通过各发声器官间的协作活动发出真正美妙的艺术之音。

在歌唱活动中的外部感觉有:音高感、旋律感和节奏感。这些感觉可以说是一个人音乐审美感知的基础。对于歌唱者来说,其音乐感觉能力的不断提高,除了先天的素质之外,还有一个不断实践和体验的过程。敏锐的音乐感不但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歌唱表演的有利条件,而且也是歌唱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我们的中小学歌唱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强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的感知和体验。首先是对歌曲中的基本要素、情绪、情感特征的把握,原因就在于歌曲作为音响的艺术,它首先作用于人的听觉,给人以听觉上的感性体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个性特质的学生对歌曲的听觉感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歌唱教学中注意区别对待,注意歌曲教材内容的选择及歌唱教学过程的把握。比如小学生的歌唱感受能力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师就应在具体的歌唱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他们的歌曲要素的感觉能力的培养。歌曲的基本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声等,它们是学生歌唱学习的基础。其次是对歌唱的良好状态的把握。歌唱学习的实践证明,人的良好歌唱状态的实现需要感觉和听觉的共同协助。教师在歌唱发声练习这一教学环节,一般都要用形象、描绘的语言,从歌唱感觉上去引导学生把握歌唱发声的状态,比如用“像闻花一样把气从打开的鼻腔通道里吸进去”、“保持打哈欠的状态”、“要吸着唱”等等。然而,歌唱发声的最后结果——美好的歌声是要靠学生良好的、音乐的听觉去监控和调节的。我们从歌唱的学习实践中发现,在“歌唱感觉上的声音”和“歌唱听觉上的声音”有时候会有较大的差异。一种情况是学生从自身感受到的声音状态和自己的听觉感受到的有时会不一致;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的感觉和听觉的声音状态和通过空气传达到教师的听觉中的歌声状态会不一致。因此在歌唱发声练习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生理和心理方面掌握和了解学生歌唱的实际状况,及时帮助学生进行状态的调整,做学生歌唱发声练习的“调音器”。

 

唱歌活动中的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是创造性的”,它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这种禀赋和敏感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心灵里。此外,这种创造活动还要靠牢固的记忆力,能把这种多样图形的花花世界记注”。 备注1〔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357因此,音乐记忆是音乐想象的基础,丰富的音乐想象能力是音乐家的重要心理特征。音乐想象在歌唱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歌唱表演的艺术形象再创造,都是音乐想象的最后结果。 “联想和想象对我们歌唱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歌手演唱时,如果对自己的声音没有想象,就没有对声音的制约,也就是说在一个声音唱出前,如果你没有一个美好的想象,就不会唱出一个美好的声音。一个美妙动人的歌声的想象,就是唱出一个美妙动人的歌声的意念先导。” 备注2邹长海.歌唱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第103在歌唱活动中如果没有音乐想象的参与,也就失去了歌声放飞的翅膀,没有了音乐的灵魂。歌唱中的想象必须以丰富的听觉表象为加工的材料,它以这些听觉表象为基础,展开预想、联想与想象创造,达到对发声生理机能的技巧性感觉更精确的把握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意境的更深刻更准确的领悟和体验,从而使个人的歌唱艺术进入到更高的艺术创造境界。

    在歌唱这一艺术创造活动中的音乐想象可以分为音乐再造性想象和音乐创造性想象。音乐再造性想象是歌唱者在歌唱活动中依据歌曲作品在脑海中形成的相应的音乐形象的过程。如果一首歌曲的情感内涵越丰富,那么歌唱者对歌曲的感受和体验就越深刻,再造的歌曲艺术形象也就越生动。音乐再造性想象是歌唱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之一。音乐创造性想象是歌唱者在歌唱活动中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新音乐形象的过程。一般来说,歌唱就是对已有歌曲进行的二度创作,它要求歌唱者在结合自己个人生活经验和充分理解歌曲作品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出一个新的艺术形象。创造性想象是歌唱者达到更理想更完美的艺术表演境界的重要手段。

    想象这一心理因素同我们的歌唱技能技术训练的联系非常紧密。歌唱发声的所有技能都需要想象和联想的参与和协作。歌唱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就如同汽车必须要有发动机一样,没有流通舒畅而富于动力弹性的气息支持,也就不可能有美好的声音。然而,气息存在于我们体内,但又不见其形态,我们歌唱时对它的运用和控制就只有依靠我们的想象和联想了。再如歌唱时都要求歌唱的各个腔体打开,口腔腔体的打开我们从外在的形状上可以非常准确地把握它,而咽腔、头腔、胸腔等的打开状态我们一定要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因此教师在提示这几个腔体打开的语言上总是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启发学生的想象,以使学生通过想象或联想到达打开这些腔体的目的。于是,我们的歌唱教学,尤其是发声训练的教学就有了一套同知识传授不一样的教学话语,有些贴切、形象的语言比喻在歌唱教学的实践中被证明是对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具有非常大的启发作用。教师用生活中常见的同歌唱有联系的表象启发学生去寻找、去探究理想的状态,往往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用“像我们生活中闻花时候的状态一样”的比喻来启发学生将气息吸深并且保持住;教师用“打哈欠”、“往里面吸着唱”的比喻来提示学生打开喉咙保持歌唱的通畅;教师用“高处喊人”的比喻来启发学生获得头声和高位置;等等。歌唱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歌唱教学的发声训练中,没有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参与,学生很难理解歌唱时的生理机能状态和心理活动状态。

 

唱歌活动中的情感

    歌唱情感是歌唱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是伴随认识活动和意志行动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歌唱情绪或情感对客观事物的这种特殊反映形式就是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这种歌唱的情感表现“既来自作品的内容描述、内在结构变化、旋律流动起伏、节奏节拍变换、和声伴奏配置、人声音质音色等,同时,也来自外部的信息刺激”。同时,一个成熟的歌唱家在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时,依靠内心音乐听觉形成的对音乐的各种感受体验,来实现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对演唱者来说,要想使歌曲打动人心,首先自己要“未成曲调先有情”,依据强烈的情感倾向去表达所要表现的内容才会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歌唱者只有内心激起了感情的冲动,用自己的激情去再现作品,才会使表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德国音乐家舒曼曾经指出,纯粹手指的弹奏只是一些机械的操作,只有那些在演奏者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回响的作品,才能引起听众内心的共鸣。歌唱艺术既是“情感”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在我们的歌唱活动实践中,好的歌唱无不声中有情,情中有声。歌唱艺术中的传“情”——准确地、创造性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是歌唱艺术的灵魂。

     歌唱情感对于我们的歌唱艺术表演的创造活动具有非常强的功能作用。首先,情感是歌唱艺术的创造与表现的动力。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量的艺术创作及艺术表演都直接得益于情感的推动。在歌唱表演这一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活动中,我们“一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智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情感”。只有“通过渗透到作品全体而且灌注生气于作品全体的情感,艺术家才能使他的材料及其形状的构成体现他的自我,体现他作为主体的内在的特性。”如果我们是出于“情不自禁”,并以情绪饱满、感情充沛的状态去歌唱的话,那么,我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歌声也就一定会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打动人心的效果。其次,我们的歌唱艺术离不开情感的参与。歌唱艺术本身就是表情的艺术,它的艺术想象与艺术创造也一定是以情感的抒发为主要目的。在我国的古代歌唱艺术理论中特别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声随情走,字依腔行”,这些都说明了情感与声音、情感与语言的密切关系。艺术的情感与我们的歌声是相辅相成的,有了情感参与的歌唱活动,不仅能创造出感人的音乐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使歌唱者的内心愉悦畅快,身体自然放松,发声器官与肌体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之中,歌唱活动也因此进入一种最佳的、最协调的至高境界。

国家音乐科程标准中强调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培养,要求“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歌唱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及其表演、创造是中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内容,教师一定要注意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更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歌唱学习兴趣,在歌唱教学中,首先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充满激情的神态、语言、动作和范唱将歌曲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以唤起学生的唱歌愿望和表演冲动,并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歌唱的各项学习、表演和创造的活动中去。因此,歌唱教学的效果除了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以外,还和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情绪相联系。歌唱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充满激情地去感染学生以外,还要善于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自己的身体和心境有多么的差,也不要把它带进歌唱的课堂,以免让消极的情绪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学习歌唱的情绪和状态。其次是在歌唱的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注意情感的倾注。教师在歌唱教学中有时往往只注意歌曲演唱时的情感体验而忽略发声训练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其实歌唱的发声练习也非常需要感情的投入和参与,因为歌唱的情感能促进发声机能的协调运动而不至于陷入机械僵硬的发声状态之中。因此,在歌唱教学的发声练习这一环节尽量避免枯燥无味的反复练习,特别是在小学生的声音训练中,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去创设教学的情景,增加练习的情趣,选编贴近他们生活的趣味发声练习,使他们喜爱而不是反感歌唱的声音训练,乐于接受歌唱的技术要求。

    总之,我们的歌唱活动和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心理活动。只有了解了歌唱的心理状态,掌握了中小学生的歌唱心理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歌唱的心理调控,并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采取适合学生歌唱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时的歌唱教学才能为教学对象所接受,教学的效果也才会更有效,才能使歌唱教学实践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懂得当代有关歌唱学习的理论并与歌唱教学的实际相联系,对于提高歌唱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我们
电话咨询